□崔秋立
  別看電視連軸轉,熬夜球迷幾千萬;別看中超聯賽熱火朝天,其實,中國社會並沒給足球留出空間。
  上世紀80年代初,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地說:“足球要從娃娃抓起。”我們都覺得太保守,不過癮,從娃娃抓起,猴年馬月才能出成績?現在來看,老人家不是保守,而是過於激進。當時尚在娘胎里的娃娃,現都過了而立之年,中國的GDP打著滾地翻了幾番,而足球卻如黃鼠狼生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80年代初,容志行、古廣明那一代,恐怕是中國足球難以企及的水平,1982年差一點打入世界杯,因沙特故意搗亂,中國最終名列第三未能出線。要知道那時世界杯足球決賽圈只有24支球隊,亞洲、大洋洲的名額只有兩個。而現在,亞洲名額變成了4.5個,中國卻連十強賽也沾不上邊。不是沒下力氣,引外援請教練派出國花大錢,特別是搞了職業聯賽,每年都有幾十億的投入,但足球就是床底下放風箏——起不來。當時有人說,人家吃肉,我們吃草,人種不行,後來一代接一代喝進口奶粉長大還是不行;當時有人說,人家到處是球場,我們連個草坪都沒有,現在俱樂部的球場都是一流的排水系統加超豪華的進口草皮,還是白搭。
  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足球人口”太少,沒人玩。這從根本上限制了足球發展的空間。
  央視評論員解說時羡慕荷蘭踢球的人多,但這絕不是足球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在德國、在巴西這個比例只多不少。而中國足協的數據,國內足球註冊球員只有八千。當然,我們的註冊制度可能有些問題,但就算放大十倍,甚至一百倍,全中國也不過區區八十萬。為什麼踢足球的人這麼少?不是中國人不愛足球,不是沒有能力搞足球,而是受困於我們的生存現狀和生存理念。
  現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背負著延續家族興旺或者是翻身致富的歷史重任,從一齣生就要求“決不能輸在起點上”,“小升初”、“中考”、“高考”,一個接一個,進了大學就要當博士,或者朝公務員使勁,30歲之前,哪有時間去玩足球?
  足球,本質上是一種娛樂活動,是幸福人生的一種體現。國外那麼多人踢足球,恐怕沒有幾個是想要踢出個名堂,出人頭地掙大錢的。而我們不行,我們的價值指向是功利性的,即使被允許踢足球,也是因學習不行看看能否搞個“特長生”。
  儘管世界杯轉播紅紅火火,有幾千萬人熬夜看球,但估計都是些大人或是像我們這種無所事事的半大老頭。即使放了假,父母也輕易不允許孩子熬夜看球,不放假那更是絕對不行。看足球都不行,別說去踢球,因此,“從娃娃抓起”,想得倒美,有娃娃讓你“抓”嗎?
  足球興衰的根本在於社會的價值理念。孩子們的自由空間才是足球發展的空間。如何改變中國人的價值理念,能不能給孩子們更多的自由空間,是一個需要研究討論的社會問題。為了足球這點事,去改變生活和生存價值理念,值嗎?在很多人看來,恐怕不值。當今社會的主題恐怕還得想辦法刺激人的欲望,激勵青少年奮鬥成才,從而謀求經濟社會不斷地發展。落後就要挨打,發展總是硬道理。幸福愉悅寬鬆優雅的生活雖然有人在談,但那略顯奢侈,離我們還很遠。
  既然這樣,就等等吧,不著急,看著別人踢就挺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標題:中國社會沒給足球留出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z19dzvr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